總統蔡英文(前中)1日上午前往屏東空軍基地,出席「空軍P-3C型機成軍暨S-2T型機除役及飛行部隊番號更銜典禮」致詞。中央社記者吳家升攝 106年12月1日
蔡英文總統主持空軍「P-3C型機成軍」典禮,再次宣示國防自主方向,不因爲個案的挫折而改變。儘管馬政府、蔡政府都將國防自主列爲建軍重要目標,但內行人都知道,受限於技術水平及國際關係的現實,臺灣的國防自主,自始至終都只能達到「半吊子」。
國防自主可以使得武器種類不受限制,帶動相關工業發展,持平而論,的確是百利而無一害,但現實狀況卻是臺灣國防自主這條路走起來實在異常艱辛。
其一,臺灣的軍武研發能量未達世界一流水平,要迎頭趕上,非一蹴可幾,非得靠經年累月研發、測試、失敗、再研發的長久循環,方有機會抓住那一點成功的機會。然而,近年來大陸軍備日新月異,連美國也不敢掉以輕心,國軍不可能純粹靠國防自主保持兩岸戰力,因此,在高喊國防自主之餘,仍舊只能眼巴巴望着美國儘早通過對我軍購案。
其二,臺灣想要自行研發軍武,即便技術已到位,但夾在美中兩強之間,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說了算,不僅要顧慮到大陸的反應,避免過度刺激,多少也需獲得美國的首肯方能推動。如果臺灣真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國防自主,30年前中科院早就研發出核子彈,但最後關頭出面阻撓,粉碎臺灣核武計劃的也正是美國。
其三,以這次的獵雷艦案爲例,有了義大利船廠技術協助,第一流軍火外商助陣,最後還是成了「弊案」。軍方公佈懲處報告後,再三強調「遇到惡劣廠商」,不僅凸顯出推卸責任,更反映出國防自主上路前該做的準備都沒做好。
舉凡《採購法》的諸多限制、評選制度的不恰當、軍方專案管理能力的不足,以及國內相關工業仍是一盤散沙待整合,都是要繼續走上國防自主之路必須先排除的障礙。
蔡政府國防自主的終極目標是潛艦國造,相較於獵雷艦案的300餘億元,潛艦國造根據民進黨估算至少要3500億元,倘若再出意外,將會是國家不可承受之痛。執政者該認清現實,國防自主是「有條件性」,而非凡事靠自己。半吊子並不可恥,執政者若不思停下腳步徹底檢討,只爲兌現口號,繼續莽撞上路,難保潛艦國造不會再淪爲下一起獵雷艦案。